蓝曼龙鱼鉴赏网

《老子》第十九章深度解读: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道

11-01

《老子》第十九章深度解读: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道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今译】

抛弃巧辩,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弃绝伪诈,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就自然会消失。(智辩、伪诈、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的,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使人有所归属:保持朴质,减少私欲。

【注释】

绝智弃辩:通行本“绝圣弃智”,郭店简本作“绝智弃辩”,为祖本之旧,当据改正。

通观《老子》全书,“圣人”一词共三十二见,老子以“圣”喻最高人格修养境界,而通行本“绝圣”之词,则与全书积极肯定“圣”之通例不合。“绝圣弃智”一词,见于庄子后学《胠箧》、《在宥》篇,传抄者据以妄改所致。

胠箧,拼音是qū qiè,释义为撬开箱箧,后亦用为盗窃的代称 。也指撬开箱子,打开箱子。


绝伪弃诈:通行本“绝仁弃义”,郭店简本作“绝伪弃诈”,为祖本之旧,当据改正。

《老子》八章主张人与人交往要尚仁(“与善仁”),可见老子并无弃绝仁义之说,郭店简本出土,始知为人妄改。《庄子·胠箧》有“攘弃仁义”之说,由此可窥见原本“绝伪弃诈”被臆改为“绝仁弃义”,可能受到庄子后学激烈派思想影响所致。

丁原植说:“帛书甲、乙与王弼本均作‘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简文并无‘绝仁弃义’这种激烈反对人文价值的思想,就《老子》哲学的发展来说竹简《老子》似属较古文本。”


此三者:指智辩、伪诈、巧利。


:文饰,浮文。


:归属,适从。


见素抱朴:简本作“视素保朴”。“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朴”在这里是异字同义。

【解说】

老子提出“见素抱朴”的主张,他认为上层统治者若能在素朴、少私寡欲的政风下,进一步弃绝智辩、伪诈、巧利,则可使人民得以享受安定、孝慈,并生活在安宁的社会环境中。


《庄子·胠箧》:“上诚好知(智)而无道,则天下乱矣。何以知其然耶?夫弓弩毕弋机辟之知(智)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知(智)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知(智)多,则兽乱于泽矣。”

原来智一旦离开了大道,就变成了捉鸟的工具,弓弩毕弋机辟等捉鸟之器,不正是知的产物吗?智一旦离开了大道,也就变成了打鱼的工具,钩饵罔罟罾笱等捕鱼之器,不也正是“知”的产物吗?智一旦离开了大道,也就变成了捕兽的工具,削格罗落罝罘等捕兽之器,不正是智的产物吗?

有学者认为老子主张“弃绝一切智慧和知识”,是“摒绝已经达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废弃文字,回复到‘结绳记事’的状态”,这实在是一种曲解。

老子并不反对大道之智,他要求“介然有知”、“明白四达”,这正是贵“智”。但是老子所贵之“智”乃“知不知”,是符合道的自然真知。这种智慧是真智慧而不是为狭隘功利所左右的工具理性。

智慧一旦异化为工具、手段,那就如同弓弩毕弋机辟、钩饵罔罟罾笱、削格罗落罝罘一样,也就成了宰制、拘禁、矫饰人的真性的工具了。


郭店简本和通行本最大的差别便是“绝伪弃诈”被改成“绝仁弃义”。若依通行本“绝仁弃义”,则意为仁义本来是用以劝导人的善行,如今却流于矫揉造作。

有人更剽窃仁义之名,以要利于世。那些人夺取职位之后,摇身一变,俨然成为一代道德大师,把仁义一类的美名放在口袋里随意运用。庄子沉痛地说:“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情形,或许老子那时代还没有这般严重,但已经足以欺诈人民了。所以认为不如抛弃这些被人利用的外壳,而恢复人们天性自然的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巧、利亦是世俗所追求的。有技巧之人,费力少获利多,可成巨富。也有不少人不想付出,歪用技巧,或巧掠或智取,成为盗贼。技巧是双刃剑,有正反两种作用。如果只为私利,那么技巧越多,盗贼也就越多。对于这种用技巧谋私利的行径,只有弃绝,才能杜绝盗贼。


流俗重“文”,老子重“质”。老子视“文”为巧饰,违反了人性的自然。巧饰流行,更形成种种有形无形的制约,拘束着人性的自然。老子在本章中所流露的愤世之言,乃是针对虚饰的文明所造成的严重灾害而发的。只要保持素朴的本性,少私寡欲,自然就不会追求私利,自然而然地就做到了绝弃。

玉扳指是干什么用的

碧玉手镯怎么辨别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