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一些年轻朋友说,耀州窑、越窑、龙泉窑都是青瓷,颜色都差不多。
所以对一些刚入收藏界的朋友来说,常谈青色变。看来看去,还是明清时期的瓷器比较顺眼,青花就青花,粉彩就粉彩,直接了当。
其实当你了解了一些瓷器的基本常识后,会发现青瓷品种虽多,但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挺大的。
缥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梅子青、豆青、天青、粉黄、月白……都是指青瓷的颜色。
青瓷颜色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造成的。
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颜色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
简单来说:
官窑的绿中带紫
宋 官窑青釉花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越窑绿中偏黄
唐 越窑青釉海棠式碗
▼
龙泉绿中偏浅绿
南宋 龙泉窑青釉鬲式炉
上海博物馆藏
▼
汝窑青中偏蓝
汝窑莲花温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耀州窑更接近橄榄色
北宋耀州窑印刻花斗笠碗
▼
差别还是很大的吧?
不过并不是说,每一种窑口的青瓷只有一种釉色,比如龙泉窑就有粉青、梅子青,甚至还有灰釉、米黄釉,以上列举的只是较为常见的釉色。
因而分辨瓷器种类只看颜色是不可靠的,还得看它们的风格。
宋代时期,从入贡瓷器到朝廷自建官窑,虽有一些枝枝杈杈,可仍然有一条明晰的主线,那就是:
越窑→(清凉寺)汝窑→北宋汴京官窑→南宋修内司窑、郊坛下官窑。
他们的官样形制也影响到龙泉窑、耀州窑等民窑窑口。
越窑
唐以前,乃至初唐时期的越窑特征很明显:胎质粗松、胎色灰白,胎、釉结合不紧密,易剥落。
器型的种类比较单一,有瓷盅和鸡首壶等,还流行折腹碗。
中晚唐后的越窑跨上了一个新台阶,瓷土变得细腻致密,胎面光滑,气孔很少。
这时流行翻口碗、海棠形碗和荷叶形碗。
汝窑
汝窑主要以生活器与陈设器等小型器物为主,兼有少量礼器。
汝窑与官窑产品在众多造型方面相同或相似,如鹅颈瓶、折肩瓶、盘、套盒、折沿洗、盏托三足盘等,仅在器物的大小上略有变化,俨然出自一人之手。
官窑
官窑形制必须符合皇家审美,它没有精美的雕饰以哗众,也不靠艳彩涂绘以媚人。它只有古朴庄重的器型、莹润如玉的釉色配合着紫口铁足之美,堪称宋代审美的代表。
从传世品看,很多人宁愿相信,官窑就是继汝窑之后为宫廷专烧御用瓷的窑口。
宋代官窑器型除常见的碗、盘、碟、洗外,仿商周秦汉的古铜器和玉器者甚多,显然是受到北宋徽宗提倡的仿古复古风气的影响,因而这类仿古器皿只能作为宫廷陈设器用。
龙泉窑
龙泉窑因“贡瓷”受“禁廷制样须索”的要求,形制与官窑产品基本一致,如琮式瓶、贯耳瓶、鬲炉、鼎炉等,都是作为高级陈设用瓷。
但真正的龙泉窑,并不是对官窑的简单模仿,而是追求“神似”的再创造。
龙泉窑毕竟是民窑,烧制方面不似官窑严格,受市场需求走向的影响较大,因而造型更丰富,如葵瓣口的碗、莲叶盘、莲瓣碗等。
耀州窑
也就是近十几年,国内藏家才开始关注耀州窑瓷器。
前些年,真正的精品耀州窑,偶尔会在欧洲的一些拍卖会上看到,有心人会趁机上上手,算是见到了实物。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大量耀州窑窖藏的出土(比如环县、陕西吕氏墓),国人才真正接触到耀州窑,并发现了它与众不同的美。
耀州窑首先以刻花为美,第二是颜色,第三就是造型。
有些人说,很多窑口瓷器都有刻花啊~
但细看会发现,出现三层刻花效果的只有耀州窑。它的刀工很细,花纹用两刀,即一立刀、一剔的斜刀。
此外,耀州窑的青釉也很独特,它质地精细纯净,色调是一种稳定的橄榄青色,具有“其色温润,精比琢玉”的美感——这也是后来耀州窑被誉为中国北方青瓷代表的原因所在。
最后,转一份耀州瓷的鉴别口诀给大家,多读多看,就能一眼分辨真假耀州窑。
耀州刻划细两刀,口釉少脱胎轻飘。
胎釉接处酱黄红,青中泛黄鉴求高。
大泡小泡都水泡,黑青环上大泡高。
大泡小泡都不均,有群有散釉里飘。
镜看开片多裂隙,裂线不脏水平高。
耀州古瓷釉边红,胎灰不白才算成。
造假足边缸瓦窑,色是红紫非火红。
胎色不灰显红紫,胎不重纹是两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