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曼龙鱼鉴赏网

探索中国古代的黄金宝藏

03-22

探索中国古代的黄金宝藏


时代最早的黄金饰品是1976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中发现的金耳环和金鼻环, 14C测定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1700年。

时代最早的金片,1977年发现于河南郑州商城遗址祭祀坑中, 此金片极薄, 出土时揉成一团。

时代最早的金器皿, 198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中的金盏、金勺、金杯、金器盖、金弹簧圈。



史书记载

先秦时:

《管子·地数篇》载:“金起于汝、汉之右”。

《轻重》甲篇说:“楚国有汝、汉之黄金”。

《韩非子·内储说上》:“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 人多窍采金”。

楚国是有名的黄金产地。汝是指今河南之汝水, 汉是指今陕西、湖北之汉水。荆南系泛指, 约为今湖北、湖南一带;丽水指今金沙江。可见金沙江的砂金, 战国时已有人淘采。著名的楚币“郢爰”, 就是用黄金制成的。



汉代:

《史记·货殖列传》:“豫章出黄金”。

《集解》裴骃:“鄱阳有之”。

《汉书·地理志》豫章郡:“鄱阳武阳乡右十里有黄金采”。

《盐铁论·力耕篇》:“汝、汉之金, ……所以诱外国而钓羌胡之宝也”。

《盐铁论·通有篇》:“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

《论衡·验符篇》:“永昌郡中亦有金焉, 纤靡大如禾粟, 在水涯沙中”。

《续汉书·郡国志》永昌郡:博南“永平中置, 南界出金”。

豫章郡之鄱阳,其故址在今江西波阳县西南。陵阳故址在今安徽黄山市太平区西。永昌郡之博南,永昌郡治今云南保山市东北, 博南县治今云南永平县西南, 其水涯沙中产金盖指今澜沧江中之砂金。



三国、两晋时期:

诸葛亮:“汉嘉金、朱提银, 取之不足以自食。”

《华阳国志》卷2 :“广汉郡涪县……孱水出孱山, 其源有金银矿, 洗取火融,合之为金”;葭明“有水通于汉川, 有金银矿, 民洗取之”。

陶弘景:“金之所生, 处处皆有, 梁、益、宁三州多有出于沙中, ……建平、晋安亦有金沙出石中”。

汉嘉故治在今四川名山县北。涪县故治在今四川绵阳市东。葭明故址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梁、益、宁三州治所分别在今陕西汉中市、四川成都市和云南晋宁县东, 建平在今福建建阳县, 晋安在今福建南安县东。



南北朝:

《魏书·食货志》:“汉中旧有金户千余家, 常于汉水沙淘金, 年终总输, 后临淮王为梁州刺史奏罢之”。

《益州记》南朝李膺:“金山长七、八里, 每夏淹雨有崩处,即金粟散出”。

《建安记》:“金泉山南枕溪有细泉出沙, 彼人以夏中水小, 披沙淘之得金”。

南北朝主要产金地为汉水流域、四川和福建。金山据考在今四川广元市北三里。金泉山在今福建建瓯县境内。



唐代:

《浪淘沙》刘禹锡:“日照澄洲江雾开, 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黄金印, 尽是沙中浪底来”。

《大唐六典》卷3:“户部记贡金之州凡十九, 其中剑南道有龙、雅、眉、嘉、资、姚六州, 江南道有饶、衡、巫、台四州, 岭南道有融、象、蒙、融四州, 山南道有金、利、万三州, 陇右道有廓、岩二州”。

《元和郡县志》记贡金之州凡二十一, 比《大唐六典》多出陵、泸( 属剑南道) 、钦、演、长(属岭南道) 、涪( 属山南道) 、河( 属陇右道) 七州, 少去姚、象、金、万、巫五州。

《新唐书·地理志》载贡金之州凡六十四, 其中岭南道有二十七州(42 .2 %) , 剑南道十八州、山南道七州、江南西道三州、江南东道二州、黔中道三州、陇右道四州。

《岭外代答》卷7“生金”条载:“邕州溪峒及安南境皆有金坑, 其所产多于诸郡”。

《放邕府金坑敕》云:“邕州所奏金坑, 诚为润国, 语人以利,非朕素怀, 其坑任人开采, 官不得禁”。

唐代史籍记载的产金之地如此之多,从地区分布来说, 唐代产金之地以岭南为最, 岭南又以邕州(治所在今广西南宁市南) 为第一。岭南之外, 四川盆地的长江、嘉陵江沿岸次之,汉水上游又次之( 唐置金州, 即以产金而名, 故治在今陕西安康) , 而黄河流域极少, 直到晚期也仅有兰、廓二州有贡金的记录。



宋代:

《萍洲可谈》卷2:“登、莱金坑户止用大木, 锯剖之, 留刃痕, 投沙其上, 泛以水, 沙去, 金著锯纹中,甚易得”。

《宋史·食货志》说:“天圣中, 登、莱采金, 岁益数千两”。

《宋史·食货志》:“熙宁七年, 广西经略司言:邕州右江填乃洞产金, 后五年凡得金为钱二十五万缗, ……元丰四年始以产薄, 罢贡” ;“政和元年, 张商英言:湖北产金, 非止辰、沅、靖溪洞,其峡州夷陵、宜都县、荆南府枝江、江陵赤湖城至鼎州, 皆商人淘采之地”

到了宋代, 金矿分布的最大特点是胶东金矿的崛起。北宋元丰年间, 全国有25 州产金, 年产黄金10710 , 其中仅登、莱二州( 治所分别在今山东蓬莱县和莱州市) 元丰元年的黄金产量已有9573 , 相当于全国黄金总产量的89.4 %



元代:

据柯劭忞《新元史·食货志》, 元代主要产金地有七处:(1) 登州栖霞县。今山东栖霞县。(2) 淄、莱等路。治所分别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莱州市。(3)大宁路龙山县。今辽宁凌源县南。(4) 江浙行省地区, 指信、饶、徽、池四州, 治所分别在今江西上饶、波阳、安徽歙县、贵池市。(5) 抚州路乐安县。今江西乐安县。(6) 湖广地区, 指岳、澧、沅、靖、辰、武冈、宝庆等地, 多在今湘西。(7)云南地区, 包括丽江、大理、楚雄、金齿(今保山) 、临安(今通海) 、曲靖、元江、会川(今会理) 、东川、乌蒙(今昭通)等地。此外, 和州(今新疆吐鲁番) 、嘉定(今四川乐山市) 、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县) 等地也都曾开采过黄金。



明代:

《天工开物》下卷“五金”:“水金多者, 出云南金沙江(原注:古名丽水) , 此水源出吐蕃, 流丽江府, 至于北胜州, 回环五百里, 出金者有数截”。“辽东巡抚彭谊奏:永乐中, 太监王彦等开是山(指黑山金场) , 督夫六千人, 三阅月, 止得金八两, 请罢之” “成化中开湖广金场, 武陵等十二县凡二十一场, 岁役民夫五十五万, 死者无算, 得金仅三十五两, 于是复闭”。

明代淘金最盛之地, 集中在云、贵地区。丽江府治今云南丽江, 北胜州治今云南永胜县。永乐年间, 贵州设太平溪金场局, 这应是黄金产量大的结果。贵州产金地区主要有省溪(今万山特区) 、提溪(今江口县西北)等地。



清代:

清代开采黄金的极盛时期是在光绪年间(18751908) , 最重要的金矿集中在云南和黑龙江。云南有金沙江、麻康、麻姑、锡版、黄草坝、上潞江六大金厂, 地点分别在今永胜、中甸、文山、腾冲、保山等地。

黑龙江金矿主要分布在漠河、呼玛等地, 产量最高时曾占全国黄金产量的60 %。为此, 还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开辟了一条从墨尔根(今嫩江县) 到漠河的“黄金之路”, 此路地名以“数字”加“站”字为名, 如十九站、二十三站等, 沿袭至今。

清代其它产金地尚有新疆伊犁皮里沁山、呼图壁、玛纳斯、库尔勒喀喇乌苏条金沟等金矿, 甘肃敦煌沙州南北山金矿、贵州镇远府之中峰岭金矿, 以及湖南沅陵金矿等。


中国古代金矿的找矿:

中国古代有比较系统的探矿理论。最著名的是战国时期的《管子·地数篇》。它总结了一些矿床中矿物的分布规律,指出可以根据矿苗和矿物的共生关系来寻找矿床。

书中说道:“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鈆(‘鈆’是铅的异体字———引者注)者,其下有银;一曰上有鈆者,其下有鉒银;上有丹砂者,其下有鉒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此山之见荣者也。”

又说:“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鈆、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所谓“山之见荣”,就是矿苗的露头。

此外,在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中,所引《管子》文字略有不同:“山上有赭,其下有铁;山上有铅,其下有银;山上有银,其下有丹;山上有磁石,其下有金也。”

唐代陈藏器把粉子石作为金矿的标志(见《本草纲目》卷八)。在探矿理论方面,南北朝的梁代出现了新的理论著作,体现了新的方向。

这就是有名的地植物找矿著作——《地镜图》,它的主要观点是把地下的矿床和地表的植物联系起来,是现代指示植物找矿或生物地球化学找矿方法。

唐代段成式(?—863)对它做了初步的整理,说:“山上有葱,下有银;山上有薤,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铜锡;山有宝玉,木旁枝皆下垂。”


石竹-金矿指示植物


中国古代金矿的采选: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已经会使用“火攻法”采集矿石。位于西南樵山的新石器时代制石工场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代采矿遗址。

在遗址的矿坑内壁上有火烧痕迹,巷道地面堆积了很厚一层经过火烧的磷石块和碳屑,说明早在5000 多年前,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已经懂得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来开采矿石,这是世界采矿史上的一个奇迹。

古代在金矿的开采、采矿和选矿通常是连续作业的,所以史料中常将“采淘”或“淘采”二字连用。砂金的淘采古代选矿方法除人工手选外,一般采用重力选矿法,由于砂矿是由碎屑物质组成的,选矿时往往无需经过破碎、磨细,这样可以减少选矿工作量和降低成本。

宋洪咨夔《大冶赋》:澄之汰之,倏肿满掬。讲的就是淘洗金矿。淘选的原理是利用矿物比重差(一般石英砂的比重为2.65,金的比重为19.3,铁砂的比重为7.8以下),在水介质中,借助外力作用,产生不同的运动效果,使矿物按比重分层分带,从而使矿物分离。


(图:春秋时期的木淘砂盘)


(图:淘金槽)


关于我国古代脉金矿开采的详细情况,还有待于发掘史料及考古资料作进一步的论证。从有关史料看,如唐白居易《赐友五首》并序之二,诗的第一句是:“披砂复凿石,吃吃无冬春。说的是开采金银要开凿岩石,无论天寒天暖都要照常进行作业。

《本草衍义》卷五:“颗块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天工开物·五金》:“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余丈......”《清一统志》(临沂宝山):“上有洞穴数区,产金银矿石,元时开矿处也《龙泉县志》(银金矿):“脉浅,无穿岩破洞之险。这些记载都说明,开采脉金矿需要凿岩辟石,穴山破洞,进行地下工程是肯定无疑的。

我国有一些地名,反映了金矿的开采方式,如黄金洞(平江、隆回)金子洞(藏江)等地,古代都是以凿洞采金为主。宋洪咨夔《大冶赋》:“鍦路深入,阁道横蹑。指人由井口横蹬井道之壁,逐次下入深处。篝灯避风而上照,梁杠抑水而下压。指出了井下的簿灯照明和排水措施。

关于脉金矿的淘选《浙江通志》引《龙泉县志》说:“黄银即淡金。 ....每得矿,不限多少,俱春碓成粉。这是碎矿。然后以水浸入,磨成细粉,仍贮以木桶浸之。用杨梅树皮渍搅数次,石粉浮而金粉沉,乃用金盆如洗银法洗之.....”至于洗银法,明陆容在《菽园杂记》卷十四铺叙甚详:“.....若细粘与梅砂,用尖底淘盆。明确指出回收精矿砂要用具有棱槽的淘砂盆。

浮于淘池中,且淘且汰,泛扬去粗,留取其精英者。其粗矿肉,则用一木盆,如小舟然(:即平底淘洗船)。淘汰亦如前法,大率欲淘去石末。




参考资料:

1.薛亚玲.中国古代金矿、银矿生产分布的变迁[J].浙江社学,2001(03):137-140.

2.中国古代的探矿理论[J].西部资源,2012(06):36-37.

3.卢本珊,王根元.中国古代金矿的采选技术[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7(03):260-272.

4.中国古代先进的采矿技术[J].西部资源,2012(06):37.

5.闻广.中国古代青铜与锡矿[J].地质论评,1980(04):331-340.

6.维基百科、百度百科、其他网络资料





END



美编:杜欣雨

校对:张 崧

黄州寒食帖

玉镯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