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在大乘佛教中被认为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意念之子。是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身边胁侍菩萨,与阿弥陀佛并称“西方三圣”。在国人心目中,她与释迦牟尼佛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在《西游记》俨然是释迦牟尼佛的代言人。她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佛教偶像之一。
观世音菩萨,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别称救世菩萨、莲花手菩萨、圆通大士等。因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观世音的名字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思想。
观音形象的演变
观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观音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自古以来,一直有不少人苦苦想象、描画,流传的版本也就很多。
三国时期传入
观世音大约是在三国时期传入中国的,南北朝时期,观音已逐渐获得社会上的普遍信仰。 南北朝以前,观音菩萨的造像多作男性打扮,唇上蓄有小胡子,表明观音在印度本土为男性。隋唐时密宗兴起,观音密典盛译,特别是武则天称周前后,一大批密宗造像在石窟摩崖与寺庙出现,从此,这些密教经像都在观音信仰中居重要地位,尤其是千手观音。
发展于唐宋
无论是唐宋时期云南的南诏国与大理国,还是西夏时期党项人创造的西夏佛教艺术,观音还是以男性形态为主。
唐以后观音以女性形象出现后,最受女性信众的欢迎,不仅尼姑庵里以观音像为主要造像,在一般家庭里供奉的也大多是观音像。宋代观音逐渐呈现民间世俗化的特点,其鲜明的标志就是作为观音传记的妙善公主传说的产生。
唐朝的画圣吴道子所绘的观音示法图,是现存最早的观音文献形象。唐朝的观音形象特点是最接近现在我们的理解。所以说,“她”最像。但她也是最“不像”的,因为研究唐朝的美术作品,可以发现唐人所做的仕女都接近此形象,而且,印度佛教中的菩萨大多数就是这样的。所以,吴道子时代的观音形象缺少个性。
盛行于明清
明代的时候,观音盛行。观音的形象开始出现多样化的转变。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里对观音内涵理解的多样化。首先是宗教流派不同,比如汉地佛教、藏传佛教、上座佛教等,赋予的观音意义不同,派生的观音形象也就不同。观音的形象也被“细化”了。其中,出现的以“轮回”来解释生命并以“圆”演绎形象的观音,即所谓“千手观音”出现。
到了明代末期与清朝初期,观音身上被附会了佛经讲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知识,出现了观音的五十三现身。所以,怎么画观音,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清朝流传下来的观音像版本众多。乾隆年间,一个名叫詹蹯的画人,所作《观音持经图》中的观音,得到乾隆皇帝的喜欢。因而,观音一度被倾向于跟如来一样,是“男身”。
在佛教之中观音菩萨的形象却是最为丰富。到如今,观音造像的种类特别多,居佛教造像之冠,最著名的三十三观音形象。观音菩萨慈悲度生,随类应现。为了教化不同环境,根据不同根机众生的需求,菩萨常变化成不同身份的形象,三十三观音是我国唐宋时代及日本民间信仰之观音集合而成。三十三观音是观音菩萨本身不同形貌,只是以姿态、场景与所持法器来区别。玉雕观音也多以此三十三应身为造像基准。
其常见形象有自在观音、书卷观音、南海观音、禅定观音、净瓶观音、白衣观音、鱼篮观音、送子观音、杨柳观音、施药观音、十一面观音、千手观音、十六臂观音、八臂观音、六臂观音、四臂观音、多罗观音(度母)等等。
不过不管是哪一种形象,观音在人们的心中总是慈悲、宽容、端庄,能让凡尘中的人们多几分心平气和,少几分焦躁。平安、吉祥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心灵祈愿,而玉与观音的组合就是人们净化心灵的载体,就像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玉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