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曼龙鱼鉴赏网

白云区民间博物馆:彩色人体标本与百年老爷车等你来探索

05-18

白云区民间博物馆:彩色人体标本与百年老爷车等你来探索

博物馆是历史最有力的见证,也在向世人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今天(5月18日)是第41个国际博物馆日,记者带您走进白云区内各类“奇特”的民间收藏馆、博物馆,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

  • 南方医科大学人体博物馆:四千标本带您体验奇妙的人体旅程

每一条动脉都清晰可见,鲜红的脉络盘枝错节,如艺术品般绚丽多彩……位于白云区京溪街的南方医科大学人体博物馆(南方医科大学内),是一家集人体、解剖、生物、胚胎、病理以及数字化人体为一体的科普馆,目前占地1700平方米,收藏展出各类人体解剖、病理和生物标本约4000件,特别是其中的1000多件管道铸型标本,可以让我们清晰地了解人体主要器官管道的形状和运行原理。在这里,你可以体验人体的奇妙旅程,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馆内收藏展出各类人体解剖、病理和生物标本约4000件。

管道铸型标本生动展现动脉走向

南方医科大学人体博物馆占地1700平方米,分为管道铸型标本区、人体实体标本区、胚胎标本区等,共收藏展出各类人体解剖、病理和生物标本约4000件。

走进博物馆,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1000多件人体管道铸型标本,它们是用管道铸型技术,呈现了错综复杂的人体管道,如血管、神经等。其中,一副女性铸型标本格外惹眼,其每条动脉都清晰可见,鲜红的动脉盘枝错节,如艺术品般绚丽多彩。

原来,这是科研人员耗时一年零九个月,才完成的我国首个女性全身动脉管道铸型标本。事实上,人体的血管等管道本是无形的,经过填充剂硬化后铸型,利用不同的颜色去展现不同的血供范围,才让原本严肃的人体标本也变得鲜活起来。

“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人体的好奇,就是博物馆想要传递的内容。”作为该馆负责人之一的毕振宇介绍说,他们的想法是,让人们在这里感受到仿佛行走在自己的体内,亲眼看一看人体内的各个部位和器官、动脉走向等,从而对人体有更好的了解。在保持人体结构原位的情况下,铸型标本对临床和科研工作都有着重要意义。

1000多件人体管道铸型标本是用管道铸型技术呈现。

胚胎标本为“我从哪里来”解惑

在馆内的胚胎标本展示区,有从4周胚胎到足月胎儿的标本,展示生命生长的整个过程,还有单卵四胞胎标本。据说,自然孕育出单卵四胞胎的几率仅有千万分之一,足见标本的珍贵。在人体实体标本区,展示的是人体的真实结构。在病理标本区,则摆放着内脏病理标本,如因吸烟而变黑的肺部、癌变肿大的肝脏、长满结石的肾等。

该馆的镇馆之宝,是其创始人钟世镇院士在1978年采集制作的心脏标本。钟世镇是显微外科解剖学的奠基人之一,2003年,他把一具女尸从头到脚横切成8556个人体横切面,对横切面拍照,将数据录入电脑,合成三维人体,完成了我国首例女“虚拟人”的数据采集。

鲜红的脉络清晰可见。

“这些基于数字人体的应用演示软件等,可以让观众从各个角度和方位,了解人体结构及其器官、组织间的关系。”毕振宇介绍,目前博物馆内有一套利用数字人数据集研发的中国数字人解剖交流平台,这在其它同类展馆中是不曾有过的。

自被认定为市科普基地以来,该馆坚持向广州市民免费开放,定期接受团体预约参观。据统计,2015年,该馆共接待参观人员3万多人,其中中小学生1万多人。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开启“认识人体的奇妙旅程”,解决“我从哪里来”的困惑。

  • 鸿粤集团老爷车收藏馆:百辆老爷车展示一部汽车史

馆内陈列着40多个汽车品牌的经典老爷车。

在白云大道北,位于鸿粤集团宏远智选荟易手车城3楼的“仓库”,看似不起眼,实则陈列展示着40多个汽车品牌的经典老爷车,生产日期横跨1907年至1976年,包括美国总统出行的官方座驾。鸿粤集团老爷车部总监张巍介绍,这些老爷车在世界上存量很少,不少还是孤品。

劳斯莱斯、布加迪、宾利、凯迪拉克、林肯、奥本、帕克、福特……走进鸿粤集团老爷车收藏馆,40多个汽车品牌的经典老爷车让人目不暇接,俨然是一部“活”的汽车史。

馆内收藏展示的各类老爷车风格各异。

从1750年的马车,到20世纪初的轿车、吉普、卡车、货车,两百多年来出现的交通出行工具皆有展示,有专门为医生出诊使用的马车,也有美国总统出行的官方座驾,有的代表欧洲贵族的优雅,有的则体现二战时期战场的彪悍与速度。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世界汽车历史文化,看到一个汽车时代的缩影。

目前,该馆内收藏的上百辆老爷车中,生产日期横跨了1907年至1976年,十分珍贵。如1907年生产、外形酷似马车的国际收割机老爷车,1915年生产、现代跑车的“鼻祖”福特T型跑车,1930年生产、坚持手工打造的富兰克林老爷车等。

这些老爷车均有百年历史,有的仍可跑出60公里的时速。

其中,美国品牌“米歇尔”老爷车产于1911年,是当今世上仅存的150辆中的一辆。这辆车无论是从外形还是汽车设计,都代表当时美国工业技术的最高水平。“去年有个德国人过来参观,对这辆车特别感兴趣,出价500万欧元,想收购这辆车。”张巍介绍,这里随便一辆老爷车都是古董,这辆“米歇尔”经过修复后,目前还可以开出每小时60公里的时速。

“这里展出的只是一部分,后续还将有50辆老爷车运到这里。”张巍介绍,这上百辆老爷车,都来自日本一家老爷车博物馆,由广东鸿粤汽车销售集团有限公司整体购买而来,公司专门成立了修复团队,为老爷车进行保养修复,现在的50余辆车经过修复,有65%是可以发动的。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台老爷车都被数个千斤顶架起,轮胎脱离了地面,“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轮胎着地受力不均匀,轮胎对我们来说是很珍贵的配件,这些车的品牌有些消失了,轮胎材质和尺寸、外观设计都不一样。”修复工人朱师傅告诉记者,之前有一台老爷车要换轮胎,托人到美国寻找原装货,现在只找到了3个。

“这些老爷车修复好后,每隔几天就要发动一次,因为车里有机油,要定期发动,让机器运作保持润滑,就像新车一样。”朱师傅介绍,由于这些老爷车要在干燥的环境下保存,所以馆内要定期开风扇吹下风,在保养方面,则要定期打蜡,保持车身的光泽度。

作为全国首家拥有老爷车收藏馆的汽车经销商集团公司,鸿粤集团拟依托这批老爷车,建设一个公益性质的老爷车博物馆,目前正在加紧推进,期待早日建成,与更多市民见面。

自古以来,观赏石便是文人墨客案头上的必备品,尤其是未经人为加工改变形状或颜色的天然观赏石(又称奇石),更具魅力。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内地观赏石市场的兴起,中国观赏石一级鉴评师李观云开始收藏天然奇石,足迹遍及全国,并用大大小小的石头把自己的家院,装饰成一个天然的石头博物馆——奇石小观园。

“石在广州”系列历时20余年收藏石头逾200块,形状均酷似各类食品。

奇石小观园坐落于我区太和镇,其外围墙由广东黄蜡石砌筑而成,数十块大小不一的黄蜡石的不同块面,刻上不同的大红印章30余个,内容均是“石破天惊”“金石为开”“坚如磐石”“海枯石烂”等含有“石”字的成语。

甫一入内,即可见院内遍地堆砌琳琅满目的石头,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这座4层楼高的家院里,摆放有奇石逾万件,有大如柜、小如珠的,有形似动物、状如蔬菜的,涉及的石头种类包括黄蜡石、摩尔石、大化石、戈壁石、孔雀石、灵璧石、来宾石等,其中以摩尔石与黄蜡石居多。

目前奇石小观园内收藏最大的一块奇石“江山”。

由于石头数量多,除了“石在广州”“云彩”“草花石”等主题的石头外,李观云按照景观、象形、图纹、色彩、意念五个系列,对石头分类。最大的石头为石里藏字的大化石“江山”,石高2米,重约3吨,颜色金黄,石质坚硬,原产于广西大化县红水河,石上被河水千万年的冲刷而形成了“江山”二字,奇石能天然形成一个字难度很高,能形成两个字更是难上加难,是全国奇石界的佼佼者。

奇石小观园内不少石头均是石中自然成画。

“我是从1995年开始收藏观赏石的,当年因参观了一个奇石展览会,看到很多图文石天然形成一幅图画,就被深深吸引住了。”李观云介绍,后来到广西的马鞍山奇石市场,跟着收藏玩家“淘石”,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最疯狂的时候,是一车车地运石头回家。如今,奇石小观园内陈列的石头,来自全国各地,北至“中国北极村”漠河,东至“东方第一秀”乌苏镇,西至大西北,或于深山、河道,或于戈壁滩、黄河边。

  • 迪士普音响博物馆:这里收藏各式海内外音响藏品

23个展区的展品,大多与留声器材有关,从八音盒到留声机,到物理自动演奏机,再到扬声器、收音机、电视机……位于江高镇的迪士普音响博物馆,面积2586平方米,是中西合璧、古今融合的音响宝物集合地,这里的海内外音响藏品,串联着音乐的过去和未来。

馆内收藏着八音盒、留声机、收音机等古董音响藏品。

迪士普音响博物馆科普中心主任易岳春介绍,这里现保存展出的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八音盒,还有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各种样式的“点唱机”、扬声器,还有现代的录音机、电视机等。

其中,一件19世纪末的德国产品,即高2.3米的圆盘式大型八音盒,至今仍能发出悦耳的韵律,其在当时的欧洲风靡一时。据悉,这种八音盒以前也叫点唱机,投币、拧上发条便可演奏,主要放在车站、码头等地方。该藏品买自美国古玩市场,花费十几万元。

高2.3米的圆盘式大型八音盒至今仍能发出悦耳的韵律。

该馆内收藏的留声机,也见证了从锡箔到蜡筒的刻录过程。在这里,参观者还能听到来自200多年前的“音乐之声”。“最初的音响设备都是被西方国家‘垄断’的,直至现代,我们才奋起直追,努力在这一块做到赶超。”易岳春介绍道。

除了八音盒、钢琴、留声机、收音机等古董音响藏品,该馆内还有古代机械打字机、古代机械计算机、古代缝纫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工业品、广彩广绣等十三行工艺品,以及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的中国古陶瓷等5000多件藏品。

值得注意的是,一座极具中国古建筑特色的徽派祠堂,也被完整地“移植”到了该馆内。“我是看着这座祠堂一点点被搭建起来的,全程没有用一颗钉子,这恐怕就是我们古人工匠精神的代表吧。” 易岳春笑着说。

一座极具特色的徽派祠堂被完整移至馆内,搭建全程没用一颗钉子。

此外,该馆内还应用了智能感应技术,当参观者进入某一展区,该区域的灯光就会自动调亮,同时自动播放相应展区展品的历史由来、相关典故等,做到“人到声响灯起,人走声息灯灭”。

“每件古董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智慧,过去的研发条件有限,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这些机器仍可正常发声,说明以前的设计和工艺非常了不起,如今各方面的技术在日趋成熟,我们应该向前人学习,做好每个细节。”广州迪士普科技音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恒表示。

统筹|王玲 刘喜冰

文|江兴夏 刘喜冰 陈若兰 史阳

图|石建华 谭札烽 杨凯

编辑|陈会

(本文由“白云时事”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核雕工艺,盛于明代

宠物猫网站制作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