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曼龙鱼鉴赏网

篆刻刀法演变史:揭秘古老艺术的进化之路

03-14

篆刻刀法演变史:揭秘古老艺术的进化之路

用刀法,简称刀法,是指用刻刀在印章上锲刻文字的技巧和方法。篆刻是书法与刀法相结合的艺术,刀法与书法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刀法不仅可以表现书法的笔意,并能充分表现出线条的”金石味”,比书法又多涵许多艺术内容,这是篆刻艺术的根本艺术价值所在。因此,刀法是篆刻技法中的主要内容。不论章法再巧妙,如果不通过刀法的配合,是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篆刻作品的。

篆刻刀法包括执刀、运刀的各种技能和方法,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在完成章法之后,就要依靠刀法来完成篆刻作品的艺术创造,刀法是最后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它可以充满意趣地表现篆法的结构美和书写美,也表现了刻刀在不同印材上锲刻时所产生的刀法美和个性美。它的重要性如同书法中的用笔。印章中篆法用笔的轻重、缓急、转折、方圆、肥瘦、藏露等艺术形式,都要通过刀法才能完成。所以,学习刀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刀法的演变

篆刻刀法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国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先民在结绳记事之后,遂用图画文字记事,而最早的图画文字多数是刻出来的,这就是原始刻划符号。继而到殷商甲骨文,这种成熟的文字,也是刻出来的。所以,从文字诞生开始,刀法就伴随着产生了。甲骨文中的锲刻技法已经相当丰富与成熟。先秦时期的文字,除铸造的钟鼎文以外,主要就是印章文字,这种印章文字是镌刻而成的,因此带来了锲刻刀法技巧的发展。秦汉时期的印章,有铸、凿、刻、琢、切等刀法。到了元末,王冕取花乳石刻印,开启了印材利用的新阶段,为冲刀、切刀这两大刀法体系的进一步形成创造了物质条件。到了明清时代,经过文彭、何震、汪关、朱简、程邃、丁敬、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等篆刻家的大量创作实践和探索,使刻石刀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二、执刀之法

执刀之法有五指执刀法、捏拳执刀刀法和三指执刀法三种,与书法执笔相比,只有捏拳式执法有区别,其方向和角度是不同的。

1、 五指执刀法

五指执刀法又分为竖式和横式两种:

①、五指竖式执刀法:用拇指、中指相对握定刀杆,无名指顶在刀后,小指辅于无名指之后。同于”五指执刀法”,故又称执笔法。不同的是刀杆应向前,并稍向右边倾斜。起刀时,须运全身之力聚于腕、指间。将前刀角按捺入石。运刀时,迎面向里徐徐进刀,取中锋侧笔之意。此种执刀法有运刀如笔的艺术效果。

②五指横式执刀法:这种执刀法与竖式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手向右外倾倒,使刀斜卧。用无名指抵住石章的右外侧,自右向左,取刀的外角入石奏刻线条,主要依靠拇指、食指、中指将刀握住。这种执刀法因有无名指抵住石章,有稳健之特点。

2、 捏拳式执刀法

用拇指与四指呈握拳式的执刀方法。要求五指紧聚作握拳状,将刻刀紧握手中,用大拇指侧按刀的尾部。运刀时,用外向里,刀柄略向外倾斜,运刀时主要是依靠腕力和肘部的力量,使刀在印面上运动。选择刻刀时宜用粗柄刻刀。这种执刀法的优点是易于着力,宜刻硬质印章和巨印。缺点是印章印文线条的细微部分不能充分表现出来。

3、 三指执刀法

此法类似于五指执刀法。拇指、食指、中指自然伸直,相向握住刀杆,刀杆斜倒右边,伏在食指第三关节上,与印面约成三十五度交角,下刀角向身,接近三指执钢笔法。起刀用力将外刀角按捺入石。由右向左横冲镌刻,也可由内向外冲刻运刀,其优点是刻出的线条劲直雄健,宜刻白文印;缺点是锲刻宛转流畅的线条却很不容易。齐白石善用此种执刀之法,已到达出神入化的境地,线条斑驳,别具风貌。

三、基本刀法

篆刻的刀法,有基本刀法和辅助刀法。基本刀法是冲刀法和切刀法,辅助刀法是帮助弥补冲切刀法的不足而使用的刀法,种类、名目较多。

1、冲刀法

冲刀法的执刀方法可以用五指、三指、握拳式三种方法,其特点是刀刃在印石上以冲走运行的方式镌刻线条。在运刀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起刀、行刀和收刀的表现方法和要求。

①起刀:用刀角自右向左入石,刀柄与印面呈三十五度角状。角度太小,刀身会碰擦印面,手指易接触印框;角度太大,刀刃与印面垂直,也难以着石,运行不易。

②行刀:刻刀运行时,要控制好角入石的深度,运刀要保持运力平稳,不要太浅,太浅者刀迹浮滑,纤弱无力;太深会使刀角陷入石中,难以再运行。若不注意隐入石中,应提起重新调整角度,再行运刀。冲刀的速度也不宜过快、过猛,否则会导致线条破碎,而且难以收刀。运行时要用无名指抵住石章的右侧,以控制刻刀的适度冲力,防止刻刀滑出。

③收刀:要适可而止。做到胸有成竹,及时收刀,不要使刀尖超了界限,锋芒毕露。同时,还要防止因用力过猛而使刻刀冲出限度,破坏其它线条,甚至刻伤左手。用力要稳健,保持及时能放能收,行则有力,停则立止。

2、切刀法

切刀法就是在印石上用刀刃以起伏切刻的方式锲刻线条的技法。其执刀法亦同冲刀法,只是角度和方向不同而已。切刀法的起刀是先将刀刃的右角刻入印石,与印面呈四十五度角,刀柄略向右倾,刻入石面。如此反复进行,以点组成线,逐步完成印文笔画。其行刀方法,要求在注意点的基础上,将刀柄向左倾斜,使刀刃逐渐切下,使刀刃的左角贴近印石。这样,就可由点切刻连接成线条。切刀行刀时要防止切刻的点画排列不要连接得太整齐,如算盘子状,要自然错落,以达到含蓄老辣,富有金石气,又能避免锯齿形的弊病。丁敬及浙派篆刻艺术作品,主要用切刀法。

四、辅助刀法

篆刻的其它刀法,可称为辅助刀法。用这些刀法都是在冲、切刀法的基础上,以冲、切为主,偶尔辅以其它刀法。在辅助刀法中,有的是冲切刀法中的一部分,有的是冲切刀法的补充和发展。名目繁多,据前人总结,有用刀十三法或十五法之说。现将见于历代论著及经前人实践过的刀法分述如下:

1、埋刀法

辅助刀法的一种,亦称“伏刀”。用力按刀入石而起刀;沉着不轻滑浮飘而行刀;锋藏不显露而收刀。清·许容《说篆》云:“埋刀法,笔锋藏而不露,刀法着而不浮。”

2、涩刀法

篆刻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状,这谓”涩刀”。此法运刀时,刻刀冲破印面阻力,徐徐挣扎前进。

3、轻刀法

运刀轻举,凌厉而不凝重,但非浅率轻滑。吴让之悟得此法妙奥,从而获得逸韵自如、灵巧明快的浅刻法。

4、舞刀法

舞刀法又可叫“刺刀法”,是在冲刀法不易克服印面阻力的情况下,将刻刀向两边摇摆,用力徐徐奋力刺进。刻出的笔画线条,两边都带有芒刺,以出乎自然之上。

5、飞刀法

辅助刀法之一种,是下刀用力迅疾,运以快速果断的冲刻的方法。刻出的线条痛快淋漓。

6、覆刀法

亦称平刀法,覆是倒的意思。刀刃斜卧于印面,然后运刀,指腕齐力,向下一压,按刀入石,刻出明洁整齐的线条。

7、迟刀法

刻印时,刀刃入石较深,不能速进,谓之“迟刀”。

8、复刀法

即重复用刀之法。一刀一成,再复一刀,直到适合为止。

9、反刀法

刻印时,一刀去一刀来,谓之“反刀”。

10、挫刀法

篆刻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状,这谓“挫刀”。此法运刀时,刻刀冲破印面阻力,徐徐挣扎前进。

11、铲刀法

用以铲平印面字底部分的残石屑,即所谓“平”。

12、单刀法

刻印时,每一笔画均用一刀刻成,谓之单刀。其中又有正刀和侧刀之分。

13、双刀法

刻印时,印文的每一笔画均用两刀刻成,谓之单刀。其中又有正刀和侧刀之分。

14、正刀法

指以刀刃之正锋入石镌刻,形同书法之中锋行笔。

15、侧刀法

指以刀刃之斜倒入石镌刻,形同书法之侧锋行笔。

16、正入法

是起刀入石方法之一种,即以刀刃之一角正锋入石而起刀。

17、侧入法

入刀法之一种,指刻印时,刀杆稍作倾斜状,以刀锋之一角侧入印石而起刀。

18、双入法

即起刀时以刀刃之双角同时刻入印石而起刀。

19、单入法

亦为起刀法之一种,即以刀刃之一角入石而起刀。

20、补刀法

刻印既成之后,用此法修饰印面。明·赵宦光《篆学指南》云:“即印之后,或中肥边瘦,或长或短、或垂或起,或左或右,修饰匀称,谓之补刀。”其法用途类同复刀,但有区别。

来自篆刻

都匀毛尖茶的功效与作用

根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