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曼龙鱼鉴赏网

蚕丛氏:揭秘神秘的“纵目”蜀王

10-09

奉友湘、李后强/文

蚕丛氏是古蜀国资格的“先人板板”,历代史书都将其列为第一。蚕丛氏又无比神秘,据说是“纵目人”,三星堆巨大的青铜面具,留下了他们夸张的尊容。他们的先辈其实就是蜀山氏,后来在黄帝元妃嫘祖的教导下学会养蚕,缫丝,织绸,才成为了不起的蚕丛氏。夏初时,蚕丛氏浩浩荡荡地离开蜀山,以雷霆万钧之势冲杀至成都平原,开创出一个酋邦性质的古蜀王国。一代伟大的蚕丛氏蜀王炫目登场。

据历史学者段渝所著《四川通史·先秦卷》,蜀的本意是指蚕桑。作为地名,蜀最初是指岷江上游的蜀山,即岷山;作为族名,蜀最初是指生息繁衍在蜀山并以饲养桑蚕为业的蜀山氏。后来,黄帝元妃嫘祖入蜀山,教民养蚕,蜀山氏便转化为以饲养家蚕为业的蚕丛氏。蚕丛氏继承了蜀的名号,称为蜀王,其族类也就称为蜀。由此,便在蚕丛氏的基础上形成了古蜀历史上的早期蜀族。

这代蜀王蚕丛氏,跟黄帝有莫大的关系。《史记·三代世表》禇少孙补曰:“蜀王,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

段渝认为,在中国古史系统里,蜀的早期历史与黄帝及其元妃嫘祖,以及他们的儿子昌意和孙子颛顼帝有着极为深厚的关系。从族系关系上看,黄帝族源出西北,与氐羌先民同源;而蜀族也是原居岷江上游的氐羌族类。后来,黄帝又娶西陵蜀族女嫘祖为妻,嫘祖成了黄帝元妃,生下了青阳和昌意二子。昌意后来又娶了蜀山氏女昌濮氏,生子颛顼帝。再后来的大禹就是颛顼帝的孙子。看看,黄帝本人娶的是蜀女,黄帝的儿子娶的也是蜀女,黄帝的蜀系子孙既有中原政权之君,也有蜀族之王。这是没有疑问的。

嫘祖不但让儿子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自己还亲自到了蜀山氏部落,教会蜀山氏人民把桑蚕驯养成家蚕,教会他们缫丝、织绸、织锦,蜀山氏就变成了资格的蚕丛氏。蚕丛氏的首领就号蜀王。由于他长了双瞳,人称“纵目”。所以后人都认为蜀王蚕丛氏为“纵目人”。

实际上,蚕丛氏部落不但养蚕、缫丝、织绸缎,同时也经营高地农业,以解决部族的食物来源。当然,猎取自然界的动物,采摘漫山遍野的植物果实,植物根茎做菜肴,也是他们的重要劳动。

段渝认为,蚕丛氏部落进入成都平原的年代,大约在早商之前,与夏代相当。据笔者分析,应该在大禹建立夏朝之后。因为大禹在蜀与各部落会盟时,还在石纽、汶川,显然还没有到成都平原。大禹后来在中原建立了夏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健全了国家机构。这个消息一定会传回蚕丛氏部落。于是,蚕丛氏从岷江上游南迁到成都平原,并建立起一个酋邦组织,这种酋邦离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还有一步之遥,但比部落联盟又前进了一大步。《华阳国志·蜀志》说:“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说明蜀王蚕丛已经拥有超越部众和组织的权力,也就是说,蜀王蚕丛不但拥有对部众实施政治权力的力量,而且还拥有实施经济权力和宗教权力的力量。这已经不是纯粹血缘组织那种平等社会的特征,而是建立在等级制基础上的酋邦组织的特征。蜀王蚕丛不但握有号令部众的权力,而且还在相当深广的程度和范围内表现出自身的意志,王者的意志不再取决于全体部众的意志,无须再经全民会议或其代表批准通过,这正是酋邦组织中拥有集中权力的首领的特征。

因此,这酋邦的“君长”,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蜀王。故而,汉代扬雄《蜀王本纪》说:“蜀王之先名蚕丛”。

需要特别说明白的是,蚕丛不是一个蜀王的名字,而是一代蚕丛酋邦首领蜀王的共名。每一个首领上任后都变成蜀王蚕丛,而不再称他原来的私名。所以才被后人认为蜀王蚕丛氏活了数百岁,“神化不死”。柏濩王和鱼凫王也是这样。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资料的综合分析,段渝认为,蚕丛、柏濩和鱼凫三代蜀王之间是一种在有限空间内同时并存,为争夺成都平原这块膏腴之地而角逐争雄的酋邦关系,他们是文献所见古蜀地区最早的酋邦社会。

这是学术的说法。也就是说,这三代古蜀王不是接替关系,而是曾经并存于成都平原。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何况三虎呢?他们之间为了争取生存空间,占领更好的土地、资源,必然要产生冲突,甚至不惜进行大规模战争。

蚕丛氏从岷江上游南迁成都平原,自然是沿岷江河谷而下,经灌口从成都平原西北角进入成都平原。在岷江南入成都平原之地,古有蚕崖关、蚕崖市、蚕崖石等地名,就证明了这一点。蚕丛氏南出今都江堰市灌口,与居住在这里的土著柏濩氏发生冲突,一场争夺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显然,后来肯定是蚕丛氏打赢了。柏濩氏虽然没有被彻底消灭,但一定是拱手称臣,岁岁纳贡,而后逐渐衰败,最终被蜀王蚕丛氏兼并。蚕丛氏不但成功地进入了成都平原,而且深入到了腹地。并且在三星堆建都,一个全新的蚕丛氏酋邦诞生了。三星堆一期考古的遗迹很可能就是蜀王蚕丛氏留下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1998年、1999年在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夏商城址内的月亮湾地点发现了时代更早的城墙基础,很可能就是蜀王蚕丛氏筑城后留下的遗迹。

后来,蜀王蚕丛氏又被另一支从岷江上游南迁到成都平原的同族打败,在三星堆原蜀王蚕丛氏的基础上建设起一个更加强大,文化更加辉煌的鱼凫王朝。

另据《锦绣青神》人物篇记载,蜀王蚕丛氏中的一位巡游到岷江中游青神一带时,见到这里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便迁移一部蚕丛氏子民在此定居。他们运用嫘祖传授给蚕丛氏的一整套技术,在此栽桑、养蚕,缫丝、织锦,逐步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据说这位蜀王蚕丛氏喜欢穿青色的衣服,当地人又把他尊为天人,因此呼他为“青衣神”。后来,这位蜀王蚕丛氏巡游到今四川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时,因感风寒一病不起,临终前让随行侍从将他就地安葬。为了祭祀这位民众心中的“青衣神”,当地人们在瓦屋山蚕丛氏墓前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青衣川主庙和圣德堂。为了纪念他,北周时将此地命名为青神县,至今美名依旧。青神县人还在城北建立青衣土主祠,每年正月二十一为土主会,百姓身著青衣,聚集在祠里敬香祭祀。不仅如此,还把流经青神的一条美丽江河名之为青衣江,亦名平羌江。

青神民众自古保持着崇尚蚕丛时代青衣服饰的民风。青年男女喜欢穿青色的衣裤,中老年男女喜欢用青黑色的布帕或纱帕裹头。这种古蜀遗风一直沿袭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由此青神县形成了深厚的蚕丛文化,并致力打造蚕丛故里。2007年,青神县在城北原青衣土主祠遗址旁修建起了青衣广场,广场中央塑造了一尊高大壮观的青衣神雕像。

遗迹:

一、蚕丛墓

据《锦绣青神》一书介绍,蜀王蚕丛氏中的一位葬在今眉山市洪雅县境内瓦屋山,但现在已经不可寻。

二、纪念物

为纪念这位蜀王蚕丛氏,即当地人称的“青衣神”,四川青神县在城北原青衣土主祠遗址旁修建起了青衣广场,广场中央塑造了一尊高大壮观的青衣神雕像。

【作者简介】

奉友湘,男,四川内江人。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四川省作协会员。198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系。曾任四川日报记者、编辑、主编、主任、首席编辑。1994年8月参与创办华西都市报并任副总编,后任常务副总编。2007年起相继任金融投资报总编辑兼人力资源报总编辑、消费质量报总编辑、四川农村日报总编辑。2013年1月出版专著《远离危机》,在业内广受欢迎,两次重印。2016年5月出版成功学专著《机会是种出来的》一书,在青年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2017年1月出版影视文学作品《交子》,引起学术界和艺术界的双重关注,目前正改编为舞台剧和影视剧。2019年1月出版长篇历史人物传记《蜀女皇后》,获得广泛好评。合著或参与写作的著作有《最后的伟大征服》《实用新闻谭》《报业通论》《长江漂流风云录》。新闻作品《“长漂”系列报道》(合作)荣获1986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李后强,男,汉族,1962年8月生,重庆市云阳县人,中共十五大代表,理学博士,1992年破格晋升为四川大学物理系教授。现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曾任四川省仁寿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眉山地区行署专员助理,眉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95年、2000年分别获中国图书奖,近年来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6次,三等奖3次,成都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主持和完成国家及部省级科研项目50多项,在《求是》杂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国内重要报刊和出版社发表论著800余篇(部),在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荷兰等国家出版论著50多篇(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夜钓灯品牌前十名

至纯天珠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