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曼龙鱼鉴赏网

潮州木雕:揭示隐藏的生存智慧

08-12

潮州木雕:揭示隐藏的生存智慧

邹,孟子故乡;鲁,孔子故乡。后人常以“邹鲁”指代文化昌盛之地、礼仪之邦。北宋官至宰辅的陈尧佐曾称赞“海滨邹鲁是潮阳。”潮阳,是唐代对今潮汕地区的称呼。陈尧佐称赞其“海滨邹鲁”,足见潮汕地区在北宋时已礼仪繁盛、文化昌明。

悠悠千载,白驹过隙。陈尧佐诗中的“海滨邹鲁”到底如何模样?又向何处可寻?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雕绘乾坤——潮州木雕展”,便呈现了一个气韵生动的海滨邹鲁。

祖先留下的生存指南

一座座宗祠,安放着祖先,也是心之归宿。宗祠的一梁一柱,一檐一壁,系木雕石刻,满载子孙心意。它们无不彰显潮汕地区崇宗敬祖、慎终追远的儒家文化氛围。

唐宋以降,受战乱影响,不断有中原汉人宗族南迁进入潮汕地区。作为外来族群,记住祖先,敬奉祖先,是生存之要。因为要生存,必须有生存之道,这种智慧就是他们身上的文化,即如何做人做事,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比如崇尚英雄,孝老爱亲,和睦邻里。流淌在血液里的这些祖先传下来的文化,帮助南来入潮的先民立足、扎根。

兴建宗祠,敬奉祖宗神灵,正是要记住祖先的教诲,享用祖先的智慧。“郭子仪拜寿”题材在潮汕文化艺术中盛行,便是印证。此次展出的多件神龛门肚,频繁使用了“郭子仪拜寿”题材,另有一对金漆通雕灯芯筒也化用了“郭子仪绑子上金銮”故事。郭子仪定难兴唐,却从不居功自傲,即便亲儿子犯了错误,也该绑就绑。如他那般为人处世,谁人能不服气?是以七子八婿,家庭和睦,像他那样事业、家庭双丰收,谁又不愿意呢?可以说,看似一件雕刻品,实则祖先留下的一册生存指南,一卷成功学宝典。

祖先留下的生存智慧还体现在夔龙纹的广泛使用。展出的多件随梁枋木雕花板均使用了夔龙纹,夔龙是汉族文化中的瑞兽,主阴主水,在建筑门面上雕饰夔龙纹,彰显了防火避灾的传统意识。

以宗祠为核心的慎终追远,还给了人们奋斗的动力。很多潮汕儿女下南洋挣了钱回来,第一件事情就是修宗祠,花本钱精雕细琢。以此次展出的祭礼器具为例,包括神轿的轿围,神龛及其龛楣、门肚、窗肚、插角,还有馔盒、供碟、香筒、熏炉罩,灯芯筒等,几乎无物不雕。仅神龛门肚又有横肚、直肚,企肚,方肚,圆肚,凡肚必雕,肚肚精美,对祖先的崇敬,泼洒在金漆工艺上,深嵌于一刀一划中。这些雕刻,凝聚着工匠的巧思,更似子孙与祖先的神交、对话。

更重要的是,要把家族的荣耀延续下去,不能一代而衰,要后浪迭起,代代相传,靠什么?秘诀同样是承续祖先的智慧,保持自己的文化优势。随梁枋构件上雕刻的“佘太君挂帅”“郭子仪拜寿”,深有意味。与普通多子多福吉祥寓意不同,这两个故事强烈地表达着一个愿望:多子多福还不算,要一代强,代代强,一代更比一代强。可以说延续家族荣耀,是潮汕儿女奋发图强的强大动力。

千年不忘韩文公

崇文重教则是潮汕文化的另一大内核。展品里大量的水族图建筑构件,以及“鲤鱼跳龙门”“一路连科”等题材,皆彰显出对登甲及第、崇文重教的强烈诉求。

谈到崇文重教,潮汕儿女会追怀至“韩文公”韩愈。公元819年正月,韩愈因“谏迎佛骨”而触怒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在唐代,潮汕地区乃烟瘴之地,生存环境恶劣,被中原人视为畏途。在赴潮州的路上,韩愈写下那首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关山凶险,前途渺茫,已做好了死在烟瘴之地的准备。潮州木雕也借用潮剧《蓝关雪》的故事,定格了这一瞬间。

失落的韩愈到任潮州,并没有消沉。在任8个月,办成了几件大事:治鳄鱼、兴水利、赎奴婢、办教育。为了办教育,他投入了自己潮州任上的全部俸禄,开启了潮汕文化的新纪元,被后世称为“昌黎兴教”。到了宋代,潮州“文风之盛,他郡所无”,已被誉为“海滨邹鲁”。潮州百姓感念韩愈,将当年鳄鱼作乱的恶溪改名“韩江”,将山改名“韩山”,并立祠奉祀。赵朴初先生曾评价韩愈:“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8个月赢得千年爆红、江山改姓,这在中国文化史上绝无仅有!一组展品以韩江沿岸的“潮州八景”为题材,而“韩祠橡木”“鳄渡秋风”正是此中景致。

潮州木雕本身也具有强大的教化功能。从宗祠建筑到祭礼器具,从屏风、梳妆台到饮食用具,凡物必雕,雕必有意,甚至从潮剧中移植了大量的历史传说故事——从两汉三国的鸿门宴、甘露寺,到唐宋的薛家将、杨家将;从二十四孝挂件,到书卷寄梅花穿插枋,一件一件摆在那里,如同一卷卷教科书。一个人即便没有上过学,也感知了历史,记住了祖先,习得了礼仪,懂得了道理。

思慕英雄化为内隐记忆

如果说潮汕人民对祖先的追怀、对韩文公的感念尚属于外显记忆,那么,木雕中对唐宋以来的忠臣良将的崇敬则透射出某种内隐记忆,虽无法口头回忆,却能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来。

此次展出的木雕,题材集中在唐宋历史传说题材,唐代题材有“薛仁贵征东”“瓦岗寨”“郭子仪拜寿”等,宋代题材则集中在杨家将传说故事,包括“佘太君挂帅”“比武定帅”“四郎探母”等。为什么潮州木雕和潮剧如此热衷表现唐宋两代的良将,特别是唐代的郭子仪和宋代的杨家将?

关于杨家将传说的盛行,国学大师余嘉锡先生曾论断:“余以为杨业父子之名,在北宋本不甚著,今流俗之传说,必起于南渡之后。时时经丧乱,民不聊生,恨胡虏之乱华,痛国耻之不复,追惟靖康之祸,始于徽宗之约金攻辽,开门揖盗,因念当太宗之时,国家强盛,倘能重用杨无敌以取燕云……由是讴歌思慕,遂盛传于民间。”

也就是说,北宋末年的南渡士民,由于渴望良将再世,以保家卫国、收复失地,不断讴歌、传唱、讲述,进而创造和丰富了杨家将传说故事。潮州木雕和潮剧对杨家将题材的热衷,可以视作原原本本地延续着祖先们当年的最大关切,保存着祖先们背井离乡南迁的悲切记忆。

同理,“郭子仪拜寿”题材的盛行,则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安史之乱后南迁之民的记忆,入潮士民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像薛仁贵、郭子仪那样的良将南征北战,定难兴唐,让大家过上安定祥和的好日子。

祖先们把对良将的渴求传给子孙,逐渐变成内隐记忆。后世子孙知道,这都是祖先尊崇和思慕的人,是祖先心中的英雄,要记住祖先,就不能忘却他们。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谢忠军

流程编辑 王梦莹

银圆银元袁大头价格

石榴石手串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