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曼龙鱼鉴赏网

探索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上海民间非遗艺术揭秘

12-15

探索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上海民间非遗艺术揭秘


Vol .1



海派文化

上海民间“非遗艺术”

上海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资源,其市不仅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以口头传承、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形态代代传承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上海这座海派都市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汪上海城市发展的“活化石”,是上海的城市文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上海民间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非遗艺术吧。


/ShouBai Art /


Part 1

海派剪纸

李守白-海派剪纸-《拜堂》2011年

李守白-海派剪纸-《海上之舞》2011年

李守白-海派剪纸-《石库门留影》2010年



剪纸艺术当属传统民间艺术,起源于汉,到南北朝已相当精熟,清朝中期以后尤其繁盛。


上海剪纸出现于20世纪初,当时多用作门笺、鞋花和绣花样。在近百年的历史演变中,上海剪纸逐渐形成与众不同的“海派”风格,豪放而不粗糙,细腻而不呆板,注重形式美,充满生活气息,在全国各种剪纸中占有独特的地 位。



Part 2

顾绣

清《顾绣鹦鹉蟠桃图》 上海博物馆



在上海诸多非遗项目中,顾绣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种兴起于闺阁深宅,兴盛于晚明社会,最终散落于街肆民巷的“画绣”,成就并超越了“女红”,创造了一门魅力四射的独特艺术。它是锦绣绸缎上的千古绝唱,数百年来,不仅被文人商贾私藏,还被搜罗典藏于数间大型博物馆。


作为非遗,顾绣成就了刺绣艺术的辉煌,它是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其特点是擘丝细过于发,针刺细如毫,配色精妙,绣品气韵生动,工致无匹,有"画绣"之美誉。顾绣对后来之苏绣、湘绣、蜀绣均有影响,为中华民族艺术之瑰宝。



Part 3

绒绣

绒绣作品《海关大楼》



绒绣又叫“绒线绣”或“毛绒绣花”,是上海市浦东新区民间传统美术。绒绣起源于西欧,19世纪末传入中国,20世纪初传入上海,是用彩色羊毛绒线在特制网眼麻布上进行刺绣的一种手工技艺,有着工艺精细、针法多变、厚实缜密、层次清晰、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特点。2011年5月23日,上海绒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5月15日,上海绒绣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Part 4

嘉定竹刻

《松下纳凉摆件》 王威



竹刻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传统工艺,始于唐朝,盛于明清。嘉定竹刻始于明隆庆年间,熔笔墨艺术和雕刻技艺于一炉,作品富于诗情画意,形成著名的竹刻流派--"嘉定派"。代表人物是朱鹤、朱缨和朱稚征祖孙三人(世称"嘉定三朱"),以深刻作浮雕和透雕技法为其流派特色。嘉定竹刻以留青阳刻为主,即利用竹皮、竹肌色泽的不同,雕镂出浓淡相间、绚烂多姿的艺术品。品种繁多,既有插屏、挂屏等艺术欣赏品,亦有烟盒、扇骨、笔筒、花瓶、搁臂等实用工艺品。



Part 5

江南丝竹

《苏堤漫步》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苏浙沪地区的一种民族器乐合奏形式,“丝”是用丝弦发声的乐器,“竹”是竹制乐器。江南丝竹流传了300多年。寻个座、要杯茶,从《中花六板》起头演奏……半天时光不知不觉就快快活活过去了。这样的“丝竹聚会”,是上海市民的心头好。


在我国的音乐历史传承中,江南丝竹堪称一朵绚丽的器乐奇葩。“一曲丝竹心已醉,梦听余音夜不寐;内中奥妙谁得知,仙乐霓裳人间回。”这首流传民间的诗歌,就道出了江南丝竹典雅、柔美、清丽、细腻的魅力。


在上海,丝竹活动从不间断,全盛时期覆盖了整个上海市区和郊县,丝竹乐爱好者常在固定场所进行演奏活动,相互交流,共同琢磨,使江南丝竹这一乐种有更多的发展。



Part 6

琉璃烧制

《喜上眉梢》



琉璃亦作“瑠璃”,是用琉璃石和琉璃母为原料,在10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的工艺品。因其色流云漓彩,其质晶莹剔透,曾是精美尊贵的珍品,有着和金银、玉翠、青铜器一样的地位和美誉,深受青睐。


上海的琉璃烧制技艺自古而来,应时而兴,是在继承传统琉璃制作技法的基础上,将琉璃蕴含千年的文化内涵和现代设计理念融合,使其在更广阔的时空得以传播和发展;每件作品须经数十道主要精致手工工序方可完成。



Part 7

金山农民画



上海金山县民间传统艺术。包括灶头画、剪纸漆绘、民间玩具、泥塑和石刻等,构思新颖,色彩明快,造型稚拙,具江南水乡独特风韵。金山县文化馆组织农民画创作骨干20多人组成金山农民画社,从事专业创作活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80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首展,大获成功。1981年,金山农民画在美国华盛顿、纽约、洛杉矶以及比利时布鲁塞尔和联邦德国展出时,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东方民间艺术的源头"。到1987年底,已有近2500幅作品在国内外展出,日本国美乃美出版社出版了金山农民画册。有4幅精品被邮电部制成邮票发行。金山县因而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Part 8

滑稽戏

《72家房客》



滑稽戏是在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中期时,由上海的曲艺“独角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许多地区。它的传统剧目中保存了上海的民俗和“十里洋场"特有的世俗,它的创作方法又极具海派特征。2011年5月23日,滑稽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Part 9

浦东说书



浦东说书,又称钹子书、沪书、农民书等,发源于上海浦东,流布于上海市郊全境及浙江省平湖市等地。浦东说书说唱并重,注重情节节奏较快,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施公案》、《包公》等。


2008年6月14日,上海市浦东新区申报的“浦东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Part 10

龙华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是在寺庙及其附近定期举行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流行于全国各地。一些大型庙会在唐代已有相当规模,至今仍传承不绝,影响广泛。各种庙会都有自己规定的会期,大多为某个传统农历节日或宗教及民间信仰纪念日。庙会具有集中性、群体性、固定性的特征,庙会期间,各种民俗活动、技贸活动得以当众充分展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迎神赛会也是庙会的一种形式。在我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信众普遍的传统庙会都是从大陆传入的,与母体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在海外华人居住区,许多从祖国带去的庙会都香火旺盛,以特殊方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上海龙华庙会是华东地区的庙会之一,其产生时间可以追溯到唐代,是上海市徐汇区地方传统民俗。龙华庙会一般在清明前后举行,是商品集市、民间信仰和民间娱乐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性庙会。2008年,上海龙华庙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版权说明 ·

相关图片来自于李守白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 END ·



纯种藏獒多贵

粉彩瓷器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