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曼龙鱼鉴赏网

国学常识:饮茶的艺术与文化

10-02

国学常识:饮茶的艺术与文化

4我们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生产茶叶的国家之一。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全面总结种茶品茗之道的“茶圣”——唐代的陆羽,他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所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饮茶而解”的传说,也表明我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历史悠久

《茶经》全书六千二百多字,分上、中、下篇,共十节,分别论述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饮茶名人及事例)、茶之出(产地)、茶之略(使用茶具和茶器的灵活性)等方面的内容。

它对于茶文化的精辟探究和全面总结,不仅在中国很重要,而且影响了全世界。《茶经》的诞生,表明饮茶在唐代已经很普遍。

饮茶不仅是百姓平常之事,而且更有许多精神雅趣,尤其在士大夫中,吟诗作赋与聚会品茗结合起来,产生出许多飘溢茶香的名篇佳作。我们有时从茶壶盖上可见写有“也、可、以、清、心”五个字,这是一种回文体。顺时针逆时针方向读,都可以表达饮茶的益处。

唐代诗人刘贞把饮茶的好处概括为“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意,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饮茶之所以能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还在于它那十分考究的器具和煮茶沏茶的工序。各方面追求上乘之优,能使饮茶增色不少。当然品茗理应首先选择名茶,而其中备受钟爱的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君山银针、顾渚紫笋、婺源茗眉、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饮茶还应讲究水。《茶经》认为煮茶的水以山水为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井水最差。而山水中,又以钟乳石上滴下来的水或石池里流动缓慢的水为绝佳。陆羽还曾对他所品之水,评定优劣名次二十种: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蛤蟆口水第四;苏州虎丘寺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东瀑布泉第八;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认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为水之自然,独为难得。”江河之水也有很好的,如“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受人称颂。

有了优质的茶叶和水之后,还必须讲究烧水沏茶的火候,同样的水如果烧煮火候不同,沏出茶水来就会不同。如《茶经》认为,当水煮到出现鱼眼大气泡,微微有声是第一沸;边缘连珠般水泡向上冒涌时是第二沸,二沸是向水里投茶最好的时候;水面波浪翻滚时是第三沸,三沸之后,水味就不好了。水煮老了固然不好,如果烧嫩了也不好,“不开乍铲落开”都不利于泡茶。《煮泉小品》称嫩水叫“婴汤”,老水叫“万寿汤”,并说:“汤嫩则茶味不出,过沸水老而茶乏。”这种烧水掌握火候的功夫叫做“候汤”。宋朝人蔡襄在《茶谱》一书中说:“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之谓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在今天,人们一般主张水烧开后,稍加冷却,待水温降到八十度时再冲泡茶叶,此时就能达到最佳效果。

高水平的饮茶,还要讲究烧水的器皿和燃料。煮茶沏茶只有好水还不够,如果烧水的器皿和燃料有问题,同样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最后,茶入口中,还需茶具。上品之茶,还需上品之具相配,做到“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茶不易馊”。在各种材料的茶具中,恐怕唯有陶瓷的历史最悠久、品质最优良。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数千年的制陶史,产生了无与伦比的精品,其中用作茶具便是主要的功用之一。而宜兴的紫砂陶茶具和景德镇的景瓷茶具又可谓两绝,它们除了在充当茶具时具有优越的物理功能外,还因造型优美、做工精细、装饰精巧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除了景瓷宜瓷之外,别的茶具也独有风韵,比如玻璃茶具,因其光洁透明,在冲泡茗茶时,可见杯中轻雾缥缈、氤氲腾升,色彩变幻,浅深纷呈,茶芽朵朵,或旗枪交错,或上下浮沉,观之令人心旷神怡,陶然自得。

铜锁最后和狗剩媳妇离了吗

玻璃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