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曼龙鱼鉴赏网

食蚊鱼的北进之路:一年五次繁殖,罗非鱼成其猎物

05-26

食蚊鱼的北进之路:一年五次繁殖,罗非鱼成其猎物

食蚊鱼是全球危害最严重的100种入侵物种之一,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都发现了食蚊鱼的自然种群。在国内,食蚊鱼的口碑可以用“两极分化”来形容。我国最早于1924年引入这一物种,初衷是为了消灭蚊虫、减少疟疾的传播。在引种初期,食蚊鱼确实起到了很不错的控蚊效果,但野生种群给入侵地造成的生态冲击却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想。

雌性食蚊鱼,黑色斑点是标志性特征

野外的食蚊鱼繁殖速度快,适应能力强,目前已经扩散到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云南受灾尤其严重。令人担忧的事是,食蚊鱼不仅侵占了南方的平原河川,近年来还有向高原和北方地区扩散的趋势。部分地区的食蚊鱼还出现了明显变异,充分适应了入侵地的生态环境。

食蚊鱼:个头不大,但非常能“生”

食蚊鱼是一种卵胎生的鳉科鱼类,体表呈黑色,体侧有绿色斑块,外形神似中国的青鳉鱼。食蚊鱼的体长一般只有1~5公分,而且雌鱼的体型明显比雄鱼更大。在自然水域,成年的雌性食蚊鱼最大能长到6公分左右,但这样的大型个体并不常见。

雌性食蚊鱼(左)与雄性食蚊鱼(右)

体型小,往往意味着生长周期短、世代更新快、繁殖能力强。刚刚出生的食蚊鱼经过1个月的发育就能达到性成熟,之后便开始繁衍后代。理论上,只要水温在0~40℃之间,食蚊鱼都能够正常繁殖。而在中国南方,每年4~10月份的水温都很适宜,一年中食蚊鱼有半年多的时间都在繁殖。

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研究学者发现,食蚊鱼从第一胎到第二胎所间隔的时间最短只有几天,最长有2周左右,生殖行为非常活跃。在每年夏季,食蚊鱼的繁殖会进入盛期,届时,珠江流域的大部分支流中都能发现大量的食蚊鱼幼鱼。

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野外,观察结果均显示:食蚊鱼的个体越大,繁殖能力就越强。一般情况下,食蚊鱼一年能产5胎仔鱼,每胎的后代数量从10~50尾不等。这样算下来,一条食蚊鱼一年最多能产下250个后代,繁殖能力相当强悍。

食蚊鱼不断扩张,食性是个谜团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食蚊鱼体型小,应该和银鱼一样,都是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但事实上,食蚊鱼除了是“蚊子杀手”之外,还会贪婪地捕食本地鱼类的鱼卵以及刚孵化出的仔鱼

越来越多的调查表明,无论是在原产地还是引入地,食蚊鱼都往往扮演着高级捕食者的角色。

关于食蚊鱼的食性,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见。不过,2011年时国内已有文献报道:研究人员在一条体长2.41公分的雌性食蚊鱼消化道内发现了3条罗非鱼仔鱼,仔鱼的体长在5.67~6.68毫米之间。这意味着,不起眼的食蚊鱼可以在仔鱼阶段对罗非鱼的种群构成一定威胁。

既然如此,那么食蚊鱼是否会以四大家鱼、鲤鱼、鲫鱼等重要经济品种的仔鱼为食呢?这一问题的答案目前还不得而知,唯有进一步的解剖调查可以验证。根据食蚊鱼的食性特征来看,国内的大宗淡水鱼大概率是“难逃一劫”。

罗非鱼的仔鱼

食蚊鱼能够快速扩张,和这种“投机取巧”的取食行为有着密切联系:食蚊鱼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来改变自身的食性。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注意到食蚊鱼对引入地的蝌蚪具有明显的捕食偏好,在成年食蚊鱼的胃中,蝌蚪的残余组织被发现了不止一次——而在此之前,大多数人都以为食蚊鱼只吃蚊子的幼虫。

再如2002年,西班牙的研究人员对来自美国东部的食蚊鱼展开了野外调查,结果发现当地的2种土著齿鲤深受食蚊鱼的威胁。无独有偶,在澳大利亚,食蚊鱼的引入导致当地的绿金腹蛙急剧减少,野生种群险些走向灭绝。

5公分的大型食蚊鱼

视线回到中国,唐鱼和中华青鳉也深受其害。从60年代以来,云南澜沧江流域的青鳉种群随着食蚊鱼的引入而急剧减少,局部种群已经灭绝;而在华南地区的河流中,食蚊鱼和唐鱼往往同时存在,种间竞争异常激烈。食蚊鱼究竟会给唐鱼、青鳉鱼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正是当前急需研究、论证的科研课题。

食蚊鱼局部发生变异,中国变成“试验场”?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物种的演化可以在几百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尺度内发生。

比如入侵到阿拉斯加的三刺棘背鱼,在短短十几年里就产生了可稳定遗传的变异,成功适应了Loberg湖的环境。通过变异来适应新的环境,这一手段在食蚊鱼身上也同样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食蚊鱼原产自墨西哥和美国的热带水域,是典型的热带鱼,甚至能在40℃以上的水体中生存。和罗非鱼、加州鲈一样,低温被认为是食蚊鱼的最大缺点,这也是是食蚊鱼在南方广泛分布而在北方却并不常见的主要原因。

实验室中的食蚊鱼

实验环境下的研究发现,食蚊鱼对低温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这种“变异”能力使得食蚊鱼在北方地区的扩散成为了可能。

在冬季,食蚊鱼能够根据水温的高低来调节自身的脂肪含量。美国北部地区的气温和中国北方相似,而这里的食蚊鱼在每年秋季就开始大量储存脂肪,为过冬准备能量。等到次年春季进入繁殖期时,这些脂肪还能够提供给卵黄,为后代提供必要的营养供应。

既然美国北部的食蚊鱼掌握了“过冬”的策略,那么理论上,中国北方的食蚊鱼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度过寒冷而漫长的冬季。

为了进一步研究食蚊鱼在不同地区产生的性状变异,国内的专家还特意从安康、保定、北海、丽水、潮州等10个不同地区采集了大量的食蚊鱼样本。结果显示,国内南方和北方的食蚊鱼种群确实存在明显的变异和分化,这再一次验证了上面的理论。

在体长方面,南方地区的食蚊鱼略小于北方群体,内陆地区的食蚊鱼比沿海地区的体型更小。在体脂方面,内陆地区越往南,食蚊鱼的体脂含量越低,沿海地区恰好相反——性状变异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食蚊鱼出色的适应能力。

结语

食蚊鱼是一种入侵能力很强的小型淡水鱼,在全球60多个国家都建立了入侵种群。食蚊鱼不仅食性杂、繁殖速度快,还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通过变异适应新的环境。

在中国南方(尤其是珠江流域),食蚊鱼局部泛滥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需要指出的是,食蚊鱼的潜在危害被大大低估了,这一物种的扩散形势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虽然北方地区还没有出现关于食蚊鱼自然繁殖的密集报道,但潜在的入侵风险已经不容小觑。在河北、天津等地,由于人为引种和放生等原因,食蚊鱼已经建立了野外种群,繁殖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与监测。

问题来了,食蚊鱼是否会在北方地区泛滥成灾?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八哥鸟图片

翡翠知识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