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曼龙鱼鉴赏网

郑板桥(郑燮)作品大赏:领略故宫藏品的独特魅力

08-18

郑板桥(郑燮)作品大赏:领略故宫藏品的独特魅力

郑燮(1693-1765),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郑板桥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请赈得罪大吏而罢官。 郑燮的诗、书、画世称“三绝”,专长于画兰、竹、石、松、菊等,偶亦写梅,笔法直接取法石涛,又多从徐渭、高其佩等画家中得其意。剪裁构图崇尚简洁,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豪迈。其题材虽然局限于传统的文人画“四君子”范围,但通过题诗、题跋寓社会伦理教育于画中,能时出新意。其书法以画法入笔,折中行书和隶书之间,自称“六分半书”。纵横错落,整整斜斜,如乱石铺街,不落前人窠臼,别具一番风味,后人亦称书体为板桥体。

清 郑燮 梅竹图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梅竹图》轴,清,郑燮作,纸本,墨笔,纵127.8cm,横31.3cm。

本幅自题七言诗一首:“一生從未畫蘭(誤筆“梅”)花,不識孤山處士家。今日畫梅兼畫竹,歲寒心事滿煙霞。板橋。”钤“鄭燮之印”、“揚州興化人”二印。无鉴藏印。

竹是郑燮最擅长表现的题材,他能出神入化地准确捕捉住竹枝、竹叶在风中摇曳的动态和神韵,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同时竹之高洁素雅、坚韧不屈的物性亦最能体现郑燮刚直不阿的人品。郑燮画梅的作品仅此一幅,但因他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故在梅的表现上亦能挥洒自如,花瓣为中锋运笔,其形状虽方圆不一,但自然的行笔,流畅的圈线,勾勒出了花儿旺盛的生命力。梅与用润墨表现的青竹在相互映衬中体现了它们不同的美。

清 郑燮 墨笔竹石图轴 160.9×81.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墨笔竹石图》轴,清,郑燮绘,纸本,墨笔,纵160.9cm,横81.8cm。

本幅自题:“昨日山头烂酸归,路旁密筱乱牵衣。何须定要千寻竹,自有清光满翠微。见翁年学长兄正画,板桥郑燮。”钤“郑燮之印”白文印、“二十年前旧板桥”朱文印。鉴藏印有:“福山邓氏”、“黎堂”等。

郑燮最喜画竹,也最擅长表现各种环境下不同形态的竹子。此图描绘了在清风中摇曳的劲竹与石相伴而生的画面。构图简洁,笔法健挺洒脱,于写意之中见写实功底,将竹之高洁素雅、坚韧不屈的物性尽现笔底。

清 郑燮 墨笔竹石图轴 纸本墨笔 127.6cm×57.7cm 故宫博物院

《墨笔竹石图》轴,清,郑燮绘,纸本,墨笔,纵127.6cm,横57.7cm。

画上自题:“饮牛四长兄其劲如竹,其清如兰,其坚如石,行辈中无此人也。屡索予画,未有应之。乾隆五年九秋过予寓斋,因检家中旧幅奉赠。竹无竿,兰叶偏,石势仄,恐不足当君子之意,他日当作好幅赎过耳。板桥弟郑燮。”钤“郑燮印”、“克柔”印。乾隆五年为1740年。

郑燮最喜画兰、竹、石,认为它们有节、有香、有骨。他笔下的“四君子”在立意上扩大了文人画自娱的内涵,或用以寄托“用世之志”,或歌颂不为俗屈、挺然坚劲的精神。这种画外意突破了文人画自我表现的藩篱。此图是郑燮赠与友人的,从题诗上看,是他临时找来一幅自藏的画作,再补题诗以赠。图中以竹之劲挺、兰之清雅、石之坚韧来比喻“饮牛四长兄”的高尚品格。兰、竹置于陡峭的岩石之间,纵横交错,天机自然,秀逸洒脱中更见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在画法上用具有力度的隶书笔法画竹,以纵逸的草书之法画兰,陡峭的岩石则以侧峰用笔简括勾勒出轮廓,略作皴染,三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岩石上的题款使画面本身倾斜的对角线构图变得平稳厚重,此外以楷书融入篆隶的“六分半”书欹正相生,清劲纵逸,亦增强了主题的内涵。

郑燮 墨兰图 扇页 故宫博物院

《墨兰图》扇页,清,郑燮绘,金笺,墨笔,纵16.8cm,横53cm。

扇页有自题:“古人云:寒花余几箭。板桥云:一枝也可入东风。故拈笔作此。”“寒字下落‘尽蕙’二字。板桥又记。”钤“克柔”朱文印、“郑燮之印”白文印。

此图是一幅带有自娱性质的画作,作者为了表明“一枝也可入东风”,仅单绘一枝有着鲜花绽放的蕙茎。作者为了以简胜繁,同时令简约的画作变得富有情调,在构图上,巧于布置,将蕙茎画成右高左低的倒卧“S”形,它不仅打破了右左的平面空间而且分裂了上下的高低空间,令画面因为分割的面积不同而显得生动富有变化。茎上的花儿也巧于安排,它们处于茎的不同位置,或仰或俯,错落有致。它们以彼此间的不同位置关系,将茎由一根线变成有律动变化的生命体。图中以“乱石铺街体”书写的款题,其正斜疏密的墨迹,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成为了画作中重要的一部分,稳定了画面,增强了画作的视觉审美意趣。

清 郑燮 竹兰石图轴 123×65.4cm 故宫博物院藏

《竹兰石图》轴,清,郑燮绘,纸本,墨笔,纵123cm,横65.4cm。

图绘不畏环境险恶的兰竹在悬崖峭壁上生机盎然的景象。构图奇巧,不落俗套。以兰竹打破石壁单调的平面,令画面丰富而多变。同时,平整的石壁亦将纷纷杂杂的兰竹统一起来,令画面于繁乱中不失齐整。用笔率意,施墨润泽,为郑燮竹兰石画的代表作。

本幅自题七律一首,劝慰友人要象有君子之谓的兰、竹一样心胸开阔,“容纳百千端”。款署:“绍言老寅长兄教画,板桥弟郑燮。”钤 “郑燮之印”、“扬州兴化人” 白文印二方。朱文鉴藏印二方:“无所住斋鉴藏”、“雪浪斋主人四十以后审定真迹”。

郑燮 竹石图轴 故宫博物院

《竹石图》轴,清,郑燮绘,纸本,墨笔,纵120cm,横59.7cm。

郑燮所画之竹,形象千姿百态,笔墨变化多端。同样是数竿竹枝,却有新竹、驼竹、凤竹、晴竹、盆景之竹、庭院之竹、山野之竹、水乡之竹的区别,并呈现各自不同的情态,给人以美的感受。画面上翠竹两竿,瘦劲挺拔,枝叶仰偃,萧疏清逸。竹枝下有山石及竹笋数支,恰当衬托出春竹之勃发郁茂,颇富自然之趣。其言将竹笋与鲥鱼相佐,又创美食之竹,新颖别致,独具匠心。

自题:“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东风三月初。为语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焕老年学兄正,板桥郑燮”。钤“郑燮之印”(白文方印),“二十年前旧板桥”(朱文长方印),“歌吹古扬州”(朱文长方印)。

郑燮 仿文同竹石图轴 故宫博物院

《仿文同竹石图》轴,清乾隆,郑燮绘,纸本,墨笔,纵208.1cm,横107cm。

此图作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郑夑时年70岁。图绘山岩陡峭,幽篁静立,枝节疏朗,既写就翠竹之秀劲神采,又表达出郑氏画竹之理念,为其晚年之佳作。

自题:“乾隆壬午夏五月午后写此”。钤“二十年前旧板桥”(朱文长方印)。又题:“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燮又记”。钤“有数竿竹无一点尘”(白文长方印)。 再题:“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阴一半玉。请君茶熟睡醒时,对此浑如在岩谷。受老年学兄正,板桥道人郑燮”。钤“郑燮印”(白文方印),“丙辰进士”(朱文方印),“歌吹古扬州”(朱文长方印)。

鉴藏印:“仓稊乙亥以后所得”(朱文长方印)。

其他

清 郑板桥 兰竹图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清 郑板桥 竹石图轴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清 郑燮 华封三祝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 郑燮 荆棘丛兰图 南京博物院藏

清 郑燮 兰竹图卷 纸本水墨 34.9 x374.7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清 郑燮 远山烟竹

清 郑燮 竹石图 旅顺博物馆藏

清 郑燮 竹石图 美国明尼亚波利斯艺术馆藏

清 郑燮 竹石图 上海博物馆

清 郑燮 竹石幽兰图 天津博物馆藏

长毛吉娃娃图片

虎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