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曼龙鱼鉴赏网

地球生物进化之旅:从单细胞到人类,伞菌目珊瑚菌科的神秘世界

09-04

地球生物进化之旅:从单细胞到人类,伞菌目珊瑚菌科的神秘世界

伞菌目—珊瑚菌

珊瑚菌科(学名:Clavariaceae),是伞菌目下的一科真菌。本科的模式属是珊瑚菌属(Clavaria)。

珊瑚菌科真菌子实体直立,向下生长的很少,稀弯曲向下或匍匐,单生或分枝,通常有柄。简单子实体一般为圆柱形、圆锥形或棒状,有时具截锥形不孕顶端。子实层周生,表面平滑或具纵皱,或扩展到子实体的顶端。菌肉肉质,常脆,或近胶质、脆骨质以及干后角质,白色、淡白色或其他颜色。生殖菌丝薄壁,厚的很少,若为二体型,则包括骨架菌丝。除子实层里的薄囊体外,囊状体稀少。担子呈棒状,有2~4个孢子。孢子中有带色彩的内含物,壁平滑,一小部分具微小的刺到粗糙的刺,为非拟淀粉质。

本科下分约24属,世界分布,地生,常生于苔藓或腐殖质中,很少生于腐木上。

1.珊瑚菌

珊瑚菌又名“扫帚菌”;该菌体形俊俏,色泽秀美。珊瑚菌科各属含有不少质地脆嫩、别具风味的食用菌,是我国野生食菌资源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珊瑚菌有很多的品种,颜色艳丽,有红、黄、白等色。像葡萄状枝瑚菌、葡萄状珊瑚菌都可以食用,一般别名帚菌、刷把蕈、扫把菌、笤帚、红扫把。珊瑚菌的子实体由基部生出多回分枝,基柄粗大,圆柱状或柱状团块,光滑,基部白色,具粉状斑点手压后变褐色;菌肉白色,有蚕豆香味;由基部向上分叉,中上部呈多次分枝,成丛,淡粉色、肉桂红色,顶端呈指状丛集,蔷薇红色,老时肉褐色,孢子狭长,脐突一侧压扁,有斜长的斑马纹状平行脊突。

分布在东北、华北,浙南丽水山区以及云贵高原。

(1)营养价值

珊瑚菌在世界很有名气,被称为野生之花,鲜甜爽囗,含有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酪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天门各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苏氨酸等15种氨基酸,其中有6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还可以用药,具有和胃现气、祛风、破血缓中等作用,对小白鼠肉癌S-180,艾氏癌的抑制率为70%。珊瑚菌口感香脆,可以与各种荤素食品原料相搭配,既可炒、烩、爆、炸、熘,也可煮、拌、烧、煨、蒸、瓤、炖等。 特别提示:先将干品反复多次洗净泥沙,再放入清水中浸泡20分钟待用。浸泡过的水可用来做汤或炒菜。菌内含异性蛋白质,食用蛋类、乳类、海鲜过敏者慎食。

有报道称,一种珊瑚菌叫[Ramaria formosa(Pers.: Fr.) Quél.]亦称刷把菌(四川)、鸡爪菌、则梭校(西藏)、粉红丛枝菌,食后往往中毒,但经煮沸浸泡冲冼后可食用。中毒症状为比较严重的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80%,而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70%。此菌与山毛榉等阔叶树木形成外生菌根。 珊瑚菌(扫帚菌)有部分品种是有毒的,食用后会造成死亡,一般白色的不宜食用(不但不鲜美,还可能引起腹泻,中毒),红色,黄色,淡紫色的珊瑚菌都可以食用,艳紫色的不能食用,实践中已经出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轻者腹泻,严重者造成食用者全部死亡的例子都出现多起。实践中,野生蘑菇和这些菌类在食用加工前都应该用沸水稍微煮一下,把水倒掉,在蒸煮,炒食用,这样比较安全,因为某些野生蘑菇含有的微量毒素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被破坏,另外不要很多种野生蘑菇菌类同时食用,以免两种不同的无毒蘑菇在一起混合产生毒素,另外不可因为味美过量,这些都是避免食用野生蘑菇菌类中毒的方法。

(2)医药价值

中医认为珊瑚菌具有补钙、镇静、防止人体钙流失、强劲壮骨、养血安神的食补功效。现代科学也认为珊瑚菌克防治手脚抽筋、颤抖、能促进肌体健康,延缓衰老。常食能美容皮肤、提高肌体免疫力。民间常用来医治胃痛、宿食不化和风痛等症。《滇南本草》中谈到:“帚菌,俗名笤帚菌。味甘,性平。无毒。主治和胃气,祛风、破血、缓中。多食令人气凝,少者舒气。”

2.粉红枝瑚菌

粉红枝瑚菌(学名:Ramaria formosa),俗称美丽的珊瑚菌(beautiful clavaria)、英俊的珊瑚菌(handsome clavaria)、黄色尖顶(yellow-tipped-)和粉红色的珊瑚菌(pink coral fung),是一种广泛分布在欧洲和北美的珊瑚菌。这种菌被广泛地认为带有少量毒性。这种菌是一种粉红色的,多分枝的珊瑚状真菌,其高度能达20 cm (8 in)。在北美洲收集得来的粉红枝瑚菌标本缺乏在欧洲收集得来的标本,这显示北美和欧洲的粉红枝瑚菌可能是两个品种。

此菌与山毛榉等阔叶树木形成外生菌根。

(1)生态习性

粉红枝瑚菌的高度能达20 cm (8 in)。这种菌拥有许多珊瑚状的分枝,这些分枝源自真菌的底部,呈粉红色。而这些分枝的尖顶的周长少于0.5厘米,呈黄色。菌肉呈白色,显示这种菌并不是食用菌,因为食用菌的菌肉颜色都是黄色的。孢子印呈黄色。气味是难闻的,而味道则是苦的。但是,苦的粉红枝瑚菌只会在北美出现。

(2)分类

起初,于1797年,粉红枝瑚菌获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帕森给予学名“粉红珊瑚菌”(bClavaria formosa)。于1821年,伊利阿斯·马格努斯·弗里斯将枝瑚菌属纳入珊瑚菌属。于1888年,吕西安·克莱将之重新归类为枝瑚菌属,并因此将之易为现名。而这种菌学名中的“Ramaria”在拉丁语中有“英俊”、“美丽”的意思。粉红枝瑚菌在分类上出现了一些争议,因为其二名法的描述与珊瑚菌并不吻合。这可能是因为部份采自北美的样本其实是另一个品种。

(3)分布及生境

粉红枝瑚菌主要于秋季在欧洲和北美洲的山毛榉上。而出现在美国西部地区的粉红枝瑚菌则会在针叶树上生长。

(4)毒性

人们进食粉红枝瑚菌后会引发急性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和肠绞痛,引致上述病症的毒素仍然不为人类所知。如果除去了分枝的尖顶后,那么粉红枝瑚菌将会变得可食用。

3.角拟锁瑚菌

角拟锁瑚菌,珊瑚菌科拟锁瑚菌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般较小,高6-9cm,上端枝丛阔3-3.5cm。主枝多不增粗,肉质,表面光滑,暗赭色,顶端的分枝向上呈现辐射状,微扁,或有细沟纹。分枝高4-5cm,阔0.3cm。分枝稀疏,近等粗。枝末渐尖,色泽近光亮。内近乳黄色。担子短柱形,长4-10μm,阔6-8微米。孢子近圆形,4-7μm,具一明显的喙突,喙突长1-1.2μm,内含一颗明亮油滴。菌肉的菌丝粗1.8-4μm,粗细不等,有锁状联合。

生态习性:多生于壳斗科林下地上。近丛生。

分布地区:四川,贵州、云南、湖南等。

经济用途:食用菌。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半两钱值多少钱一枚

红宝石价格走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