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曼龙鱼鉴赏网

西湖龙井与阳澄湖大闸蟹:真正的正宗是什么?

03-25

(图文无关)梅家坞村村民采摘西湖龙井茶新叶。 (视觉中国/图)

春节过后,新茶上市可能是各地茶友们最期待的事之一了。但是,随之而来的烦恼就是真假莫辨的困扰。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龙井茶了。

早在2001年,国家质检总局就正式批准“龙井茶”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浙江省、杭州市也都对龙井茶做出了规定。“官方认证”层层加码,龙井茶的分类、管理、认证非常复杂。以最负盛名、也是产量最低的西湖龙井为例,产品防伪系统就有三种标识组成,分别是:由杭州市西湖龙井茶管理协会印制的茶农标和证明标,以及由质监部门核发的地理标志标。

根据规定,茶农标对应着茶农的身份。茶农可以将自己的茶叶贴上茶农标直接卖给消费者。如果是卖给茶企,就要把相应数量的茶农标交给买家。茶企再拿着这些茶农标去质监部门换取同等数额的防伪标。这套复杂严谨的管理流程是否能让全国茶友喝个明白放心呢?没有那么简单。

西湖龙井的年产量极为有限,2020年3月10日杭州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仁公开介绍,杭州市当年的春茶产量预计1.3万吨,其中名优茶占比60%以上,西湖龙井茶产量约550吨。考虑到疫情或影响了采摘加工导致减产,西湖龙井的正常产量大概也不会超过1000吨。浙江在线2019年报道,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正宗西湖龙井年产量仅为400吨左右,但多年来“西湖龙井”的实际年销售量可能达到了3000吨之巨;700元可以购买到60张防伪标签。一张不到12元的标签可代表着250克的正宗西湖。

从管理角度看,以政府行政手段杜绝造假、冒牌的西湖龙井,难度颇高。且不说层层管理中权力寻租的风险,西湖龙井生产分散、销售更分散,即便杭州政府能够管住本地的“造假”,也很难对行销全国的“西湖龙井”实施全面的管理。

更为重要的是,所谓正宗西湖龙井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作为高端绿茶之王,龙井茶的品质取决于茶树的品种、产地和制作工艺。三者固然缺一不可,但是对品质的影响究竟以哪一项为重,恐怕谁也说不清。被认可为龙井茶原料的茶树品种有五到六种,并不算珍稀,栽培技术也早已成熟,很难作为鉴别正宗与否的标准。而制作工艺水平取决于制茶者的技能和心态,真茶未必真做。春季梅邬、龙井村等名胜产区常见的现场炒茶,成品青青绿绿,十分可人。但是,懂行的都知道,正宗龙井呈糙米色,干茶的青青绿绿是杀青不足的表现,不仅品饮时会有青臭气,对肠胃也不好。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自称正宗龙井。理论上讲,原产地标识等官方认证是配套了技术标准的,可是这在实际执行中很难落实到位。

原产地保护的官方认证突出了产区的地理属性,却也让消费者产生了偏重产地、忽视工艺的错觉。

而且,原产地认证本身也存在可议之处。龙井茶的分级划分繁复。西湖产区、钱塘产区、越州产区三大产区的种植环境接近,价格相差很大。西湖产区又分为一级区即名胜区和二级区。西湖产区的价格远高于其他产区,而名胜区又远高于二级区。然而,这样的按地域划分过于机械,有失公平。

同一西湖产区的一级区和二级区位置非常近,有的地方就是隔条马路就是“价增五倍”。甚至西湖产区和钱塘产区也有交集,比如被归入钱塘产区的富阳部分龙井产区,在地理上是和西湖产区相连的,茶青产量高,质量也很过关。只因人为的规定,富阳产区比西湖产区的身价相差甚远。这导致了富阳茶农不得不把茶青卖给西湖产区的茶农区加工,这是业内公开的秘密。这是否要查禁呢?又能否查禁呢?产区划分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对富阳产区的茶农是否公平合理呢?看似严格的官方认证,无法解决这些难题。

正宗和不正宗,本不是一张地图上画个圈就能解决的,影响龙井茶品质的制作工艺也不会因为画个圈就会自动提高。实际上,类似的问题在原产地保护制度的实施中比比皆是,龙井茶可能还是执行效果比较好、争议相对少的。阳澄湖大闸蟹的“洗澡蟹”、卖防伪标识等等更为尴尬。在原产地保护领域,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保护成了生产规模的限制、品牌推广的阻碍,那就是好心办坏事了。

当然,地方名特产还有文化的传承、传统的继承,政府可以有所作为。但重点应该放在引导传承、宣传特色,而不是越俎代庖地去做经营,行政监督和认证不能代替市场的功能。

至于普通消费者,不妨把那些复杂的认证标识作为选择的参考因素之一,大可不必过于当真、为之付出过高的溢价。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总是必要的,龙井茶正宗不正宗,要有辨香识味的能力,品茶的乐趣就在于鉴赏品评,越贵越好的“凡尔赛茶道”是暴殄天物了。

(作者系历史、经济学者)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江东瑜

发晶

荷兰侏儒兔的寿命